欧化汉语其实是受过教育的体现

 

总有一堆大聪明在批评遍地“翻译腔”,动不动就是“欧化汉语”不地道。

我一直以来,都是这样描述这群人的,就是典型的推崇土鳖翻译。

已经知道“文盲的汉语最地道,文盲也最喜欢地道汉语”,包括普通话采集和传统文化采集,都要越是文盲越是没有被现代知识污染为最好。

所谓地道汉语翻译,其实就是靠近传统的汉语口语或者靠近传统的文言文。对于模仿传统汉语口语,可称为土鳖翻译,文盲翻译,越是不读书的人通常掌握越好。这种翻译,是默认将所有人都当成了文盲,还以自己可以写作类似文盲沾沾自喜。

至于靠近文言文的翻译,只能说文言文已经类似拉丁文,现代人已经不再使用它来写作和阅读,继续模仿文言文来翻译新文章,通常来说是一件根本没必要的事情。

在保守派当代的时候,NBA属于“文化入侵”被禁止,洋腔洋调那是贬义词。在改革开放时代,洋腔洋调,洋气,那是现代,先进的代名词。

翻译界,却总是有这样的一群崇尚旧时代的现代古人,总是仇恨翻译腔。他们在满清和民国时代反对白话文,在现代继续反对“欧化”文。

以前我也写过,欧化不是问题。

但是这里,还有一个新的角度:能阅读和写作翻译腔的欧化汉语,是受过教育的体现。

中国传统文化,是没有思辨或者很少思辨,不怎么讲究质疑和逻辑辩论的。

中国传统文化讲究的是越古老的圣人言论越可贵,越是长辈的话越是重要,缺乏质疑的传统。

中国传统文化,素来是讲究“类比”,所以很多你能看到扯淡的中医方法,在现代看来是牵强附会,但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看来,这些中医类比都是天经地义的,至少没有哪里明显不妥。

于是,传统的汉语必然不讲究思辨,语言的形式结构和逻辑性都很差,也就不欧化 ,也就表现成了某些翻译界人士最喜欢的“地道汉语”。

他们不喜欢欧化汉语,虽然他们现在写的每句话本质都是新文化运动之后的“欧化汉语”。
对此,我还看到有的人,对于莫言,朱自清等汉文学名家表达不屑,认为他们都是搞“欧化”作文。

如果你看过最近二十年出版的“口述”作品,会发现这些汉语就相对不“欧化”。因为他们通常是为已经暮年的,根据没有文字阅读和书写能力的人转述所写的。通过阅读这些书籍,分分钟就能让你感受一下“地道”。

相反的,如果一个事情需要使用欧化汉语写出来,通常这些事情都是比较现代的,正式的,书面的内容,语言表现上也更加讲究形式和逻辑性。

所以能阅读和写作欧化汉语,能像是翻译腔,其实是受过现代教育的体现。语言的结构和逻辑性都更强了。

如果让一个受过现代教育的人观看“地道翻译”和“翻译腔翻译”,他通常会发现,翻译腔翻译,更加正式和书面,更加“庄重”有“教养”。

有这种感觉,实在是很正常。

每年的毕业季,都能发现很多大学生用“AI降重复”,结果却让正式书面的汉语成了“儿童文学”,内容可谓不忍直视。

这些事情,只不过是受过教育的人所用的语言,相比没怎么上过学的人在语言表达上出现明显区别的一点体现罢了。

“欧化汉语”是汉语为适应现代复杂思想和逻辑表达而进化的产物,掌握它是现代教育的标志;而对“地道汉语”的极端推崇,本质上是反智、反现代化的倒退。

不要误会,如果你能写出来“雅正”的地道翻译,我觉得也很好。但我不喜欢总有人天天说着现代欧化句子,却一口一个地道,“欧化”是绝对不能允许的这种奇葩言论。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