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生活与观念

  • 我们到底为AI欢呼什么

    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目前的AI研究帮助人的落地应用没看到多少,祸害人的倒是不少。

    比如:

    学习你的习惯,然后制造垃圾或者偷走你的钱与生命。

    试图拥有人类能力,然后将人Fire掉。

    试图拥有人的能力,然后让人处于随时随地的监控中。厉害国对此特别感兴趣。

    试图拥有人类能力,然后将人杀掉(武器化)。另外金融市场割韭菜AI也是很多人喜闻乐见的。

     

    美梦中的AI时代是人类个个过上富足生活,然而根据厉害国现状,我更愿意相信未来是只有奋斗逼才能拥有每月1000块钱的世界。

    毕竟1000块钱是6亿人的某种基本判断门槛。

     

  • 日常生活系列-精力注意力与效率

    闲了太久了,现在发现离开高压力环境之后很容易发生效率低下问题。

    不要误会,我说的高压力环境是我以前经常给自己定下一天看一本中低难度书的目标。

    那时候一天完成一本书还不算困难,甚至觉得挺简单的。现在,我竟然2小时过去了也并没有看多少点。

    究其原因,其实还是没有管理自己的精力,在昏沉中开始阅读,这时候也容易走神,当然,没有那么强烈的动机,效率也特别低。

    结果一天往往也做不了什么,而浪费时间的代价往往特别大,时间就是钱啊!

    看书却低效的时间我本来可以用来挣钱,一天仅仅因为效率差就能浪费近千块,这实际上对我这样的贫苦人士来说是无法容忍的。

    所以,实际上我最近的阅读书目不少是关于效率/目标/上瘾问题的。经过一番阅读,我倒是可能有了一些答案,这些答案关系到人为什么会失败,自然也包括人为什么会精力差效率差。

    从我现在的总结看,提高效率的关键是保持自己的动机之后,保持自己的“高精力水准”与“高注意力水平”。要做到这两样,专业化的“睡眠技巧”“运动技巧”与“防上瘾技巧”“饮食技巧”都是必须的。

    以上内容都可以在一些外国书籍中学到,稍微找找就能有。在神奇的土地,我们学到的大V教授的方法绝大部分都来自这种洗稿行为。也不用什么高级的抄了,就抄抄书而已。

    实际上以上内容还少了点什么,就是“专业目标技巧”。不要误会,这里的目标方案不是烂大街的PDCA循环,也不是烂大街的SMART法则,也不是什么5W1H,5D报告等等,而是你很难想到的东西。

    关于目标的问题,以后再说。从我现在的经验与总结看,这里很少有人注意,也几乎没书讨论的地方,才是为什么目标总是失败的根本原因。

    在实现它之前,先把精力与注意力做好也是很不错的了。

     

  • 当你在搜索“人生的意义”

    如果你在搜索人生的意义,这极可能说明你正处在人生的路口。

    作为深受其害的人,如果有人因为搜索这个关键词而进入这里,请立即拨打“心理咨询热线”。

    如果不想那么做的话不妨多看看书,自然就能想开。

    事出有因:我发现有人在搜索“what are we living for”,返回的搜索结果却是关于指导人寻求心理帮助的。

    作为亲身经历同宿舍楼同学自尽的人,以及自身也被该问题极大影响的人,我只能赞叹国外的专业水准。

  • 不要去申请Multimedia judge 项目

    这个项目的人非常少,最重要的是任务也非常少,申请就是个坑。而且他喵的抽查也不少。

    懂的自然懂..换个申请就对了。

     

  • 自律与专注,真正的爱情故事

    最近两年来,我反复听说人成功要的是自律,当然还有很老套的专注。

    简单来说,你不能成功都是你自律不行。

    然而,这半年来我每天坚持看书,从一个月才能看完一本到一天就能看完一本(简单的看一个月,难的看一天),从只能坚持一会儿到坚持很久,让我看起来就真的具有某种梦寐以求的“自律”性质。

    在这过程中,我已经明白到底发生了什么,真正的问题在于,自己不知道自己要什么。

    换句话说,也就是没有目标,也就是没有动机,没有内在认同与内在动机。

    听说过网瘾少年嫌弃自己不想开机吗?听他们说要主动戒除熬夜吗?

    这不就是大家所说的“自律”与“专注”吗?

    既然如此,那市面上的教人“自律”与“专注”的书籍教程真是南辕北辙,不得不服。

    很可惜,中国大学的主要目的就是消灭人的目标与动机,也就难怪大家都去学习怎样“自律”。

  • 成功学是对的

    我高中的时候看过一本书“学习改变命运”,我看了觉得好,也推荐给同学看,他也说好。

    后来我了解到这种东西叫做“成功学”,导致我以后看到这种书都不看了而且羞于启齿。

    在今天,我重新了解到,原来“时间管理”“目标管理”类的书目也被划分在成功学。

    那我不震惊都不行了,真的无语了。这么说来,成功学其实才是对的,它是每个人必备的,特别是对于中国这种欠发达国家而言。

    早知道这样的话我早年不如多看点。

  • 懂得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看到有人用这句话回复我发的“劝学”帖子,我只能用以下内容形容:

    不好意思,你不懂。

     

    说那句话的人就如同韭菜在说自己懂市场。

    也就是俗称的“愚昧山峰”,等待他们的大概是“绝望山谷”。

  • 中考与高考的唯一目的

    可能大家都知道,金融市场就是一场游戏,它存在的唯一目的就是合法的将散户的钱抢劫到庄家手里。

    在比特币市场,这点表现得淋漓尽致。

    每次大暴跌,都是从舆论,心理,价格,习惯上的全面诱多之后发生。每次大暴涨,刚好都会反过来。

    如果你的仓位方向和庄家一样,一定会发生诱骗杀队友行为。如果你没参与过比特币期货交易可能不相信,如果你实际参与过其中的心路历程,就会完全相信我之前说的。

    那么中考与高考呢?

    在疫情中,不少人都感叹,人家好学校的讲师,讲课水准完全不是一个级别,所有学习都被套路化,标准化,完全可以无脑批量制造高分学生,完全垄断中考高考主要名额。

    不过,说到底中考高考都是一种学习。只要是学习就牵涉到专业的训练规划与更高层次的理解(例如参加专业竞赛训练,完全掌握“降维打击”)。有时候,这两种必需品看起来似乎是一件事情。不然也就不存在“名师出高徒”这种几乎真理的训诫。

    而出身普通人的孩子,就几乎绝对不可能取得这样的练习机会与规划。

    那么,中考与高考也就退化成为一种游戏,成为职业选手开培训班,系统性淘汰“没有机会”的人的合法工具。就成为“庄家”系统性从“散户”手里抢劫人生机会的机会。

    众所周知,最大的不平等就是机会不平等。谁谁注意到中国人设计的“公平考试”主要目的就是制造“最大的不平等”呢?

     

     

  • MBTI的启示-择偶观念

    我很早以前偷偷做过MBTI的测试,那时候总感觉自己很民科,都不好意思到处说。

    那时候是2015年。

    最近看“原则”,发现达里奥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就给孩子做了MBTI测试,而且测试更多,结果也被发现更准确。

    那么现在再来说这个事情就是不再那么尴尬了。

    目前网络流传的MBTI有个高考专业选择测试,我前几天重新做了下,结果令我非常震惊而难以释怀。

    它提示,我适合做“计算机编程”,“金融分析”,“艺术”三大类。除开艺术我没碰过,前面两个都完美符合,这就是我现在正在做的事!

    而我本科选的是“工业工程”。

    我尝试一番,发现只有那些“跳脱”的人才会去推荐工业工程,真是不可思议..

    我完全走在了错误的道路。

    在学生时代如果知道自己应该干什么,短短的几年时间可以省却未来人生几十年的苦逼,而更可怕的是一旦错过可能就会不再,如此才让我耿耿于怀。

     

    那么这和择偶观念有什么关系呢?这就要牵涉到我的瞎扯淡了。

    众所周知,有的人说择偶观念是相似的最好,有的人说是互斥的最好。

    因为MBTI的专业分类结果是并非一类,这让我想到,正确的答案可能就是“相似”,如同同一个人走向不同的专业分类,导致同一个人获得不同的人生——如同平行宇宙。

    择偶就是在选择这样的平行宇宙。

  • 睡眠革命

    睡眠革命是本书,里面讲述一些关于睡觉的事情。

    其实我并没有读过,只看了简略版,而其中关键的内容,却是关于睡眠周期。

    书里面说,一般人的睡眠周期是90分钟,推荐睡眠时间应该是该周期的整数倍,其他时间不可取。

    我在论坛上讨论这个问题之后,不少人表示难道人就有那么巧合,刚好就是90分钟?

    这说的有道理。

    太学术的我也不知道了,我就实际测试了下,如果我午睡自然醒,到底会睡多久。实际测试表示,估计在80分钟左右,比预估的90分钟还短一些。

    而我可能也终于知道为什么我午睡经常起不来了,定的34分钟闹铃太长了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