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YaYa

  • 睡眠三拖延:睡前拖延,睡中拖延,睡后拖延

    精力管理中的睡眠问题

    标题中的术语是我一分钟前想到的,如果在其他地方没见过,说明我是第一个写出来的人。

    最近我在看精力管理这本书。这本书的内容其实相当多,深入了解其中一个主题就足够写很多小文章了。

    在这里,我关注的是其中睡眠的问题,不过关注其中提到的问题不等于我说的内容和书本有多少关系。

    睡眠三拖延

    目前,现代人或多或少都有这三种睡眠拖延问题。

    睡前拖延是在应该睡觉的时候,选择主动熬夜继续拖延,通常这个过程是刷手机。睡中拖延,是因为某些原因中途醒来,结果就正好干点别的事情,通常这个过程还是刷手机。睡后拖延,是指睡醒之后,不愿意起床,正好干点别的事情,通常也是在刷手机。

    根据我自己的经验,上面的刷手机过程,往往是刷平时自己没想到去刷的内容,比如刷下知乎,小红书,小短文,而其中的内容一般是一些平时比较少见的主题,即自己是在探索新主题。

    得失分析

    前面两种拖延,会严重降低睡眠质量,导致第二天头痛,或是昏昏欲睡。往小了说是让睡后的那天的精神毁了,往大了说,这种时候更加容易出现安全事故,完全属于是在拿生命开玩笑。

    至于睡后拖延,这种拖延症让人赖床,荒废了人每天(通常)的黄金时间段。目前,睡醒来之后刷手机,同样是会消耗自己的意志力资源的,刷1-2小时之后,往往人会感觉劳累,那么正经的工作学习就别想了。

    那么得到了什么?也许是得到了一种具有掌控感的自我。也许这个人平时都忙于工作学习,忘记了自己也要探索新世界,原来还应该保留自己的私人时间。也许能找到某些灵感。

    可以看到,毁掉的时间段是一整天。工作,学习,娱乐全被影响,而得到的仅仅是某些娱乐和探索时间,这些事情本来可以在正常的时间段内完成的。

    既然得到的,完全可以在失去的其中找到替代,那么可以说三拖延得到的肯定远远不如失去的。

    实际上我就被这三种拖延影响很大,我回顾我自己,绝对属于得到的远远不如失去的情况,毕竟影响睡眠是全方位的影响以后的人生,实在是睡眠太重要了。

     

    两个办法

    对于这个问题 ,我目前有两个办法,而且我已经开始实行了。

    方法1:提前开始瞎逛之旅。

    睡前拖延不就是瞎逛吗?那么我提前开始这个过程,提前开始瞎逛,给自己留下充足的娱乐,探索和悠闲的时光。提前把自己从那种压抑中解救出来,反正想怎么玩就怎么玩吧,对于这点我看不到什么免除的希望。

    这属于核心的认知和行为重塑,让自己的探索欲望在正常的时间段被满足,不要占用最宝贵的睡眠阶段。

    方法2:不要带上手机上床,换用智能手表。

    上面的几个故事中,凡是睡眠拖延都有手机作为主角。那么显而易见,消除手机是个办法。

    我之前买了个小米投资的智能品牌的手表,不到200块钱各种功能都有,看个时间和心率是完全没问题。只要不把手表拿到床上,那么睡前拖延就没有了载体,睡中拖延也没了载体,睡后拖延也没了载体。

    人这种生物怕无聊

    只要失去手机,睡前,睡中,睡后都是相当无聊的。换句话说,你基本不会再有办法兴奋。这么无聊的状态,自然会乖乖睡觉,乖乖起床。不然你睡前看小说,刷知乎看得兴奋,醒后又兴奋得不行,干脆不用起床。

    经过我实测,这个操作是极大提升了我睡眠的质量,增强了我的精力水平。

    应用范围

    不要以为以上两个方法只应用在晚间的8小时睡眠,午间的30分钟睡眠同样需要使用这个方法。

    如果午间不这样做,那么睡后拖延往往是会找上你的。

    对比20年前和现在

    想想看20年前,大概是2005年附近,那时候大家都流行买一个电子表了,那会儿的睡眠质量肯定远超现在有手机带上床的时候。现在这个人长大了,有了手机,睡眠问题却开始凸显。而且,只要你注意观察,还可以发现现在的小学生,初中生,如果是带上手机睡觉,那么睡眠质量也被明显影响。这大概可以推测,人其实没变,仅仅是将手机和电子表的位置对换,就能对睡眠产生很大影响。

    现在西方不少研究都说,青少年抑郁,焦虑的核心原因之一就是现在青少年都在刷社交网络。如果他们学会不要让手机占据自己的休息时间,自然不会让社交网络占据他们的休息时间,于是他们能得到更好的睡眠和休息。 我估计真这样做了,青少年抑郁焦虑就能减少很多。

    实际上,住院治疗抑郁焦虑,(几乎)肯定会把手机都强制拿走。只可惜住院结束手机就回来了,这些病人只能无知无觉中再次回到旧日时光,复发难以避免。

    从福格行为模型的角度来说

    在福格行为模型中,引发行为看的是三要素:动机,能力(ability),提示(cue)。

    将“拿手机上床而睡眠拖延”列为等待分析的行为,可以得到以下内容。

    在这个行为中,手机是提示(看到手机,就想到世界)和能力(智能机功能过强)。想要满足自己放松和探索的需求是动机。

    我这里的两个方法,方法一是降低动机,让你提前满足自己的需求,不要在睡觉的时候再那样做;方法二是移除提示(手头不再是手机)和能力(普通手表你想刷社交网络也没条件),让没有手机只有手表的你,不要再看到手机就想到天下大事,安安心心睡大觉吧。

    如果还坚持以前的习惯,也就是睡前用手机探索新主题,而且把手机带上床,那么就是动机,能力,提示齐备,睡眠三拖延想要不发生都难了。

     

     

     

     

     

     

     

     

     

     

  • 分享一个GPT 翻译相关的自创提示词

    上次我写了一个Bing的提示词,使用脚本设置Preset之后已经成为我查找不是那么深入的信息的首选。

    这次我再分享一个前几天写的让GPT进行英汉翻译的:

    每种语言都有自己的特色,比如汉语有很多四字词汇,有很多工整和对仗的写法。另外,汉语是意合语,英语则是形合语。英语可以写出非常长而结构严谨的句子,但是汉语通常将非常复杂的句子拆分为更独立的句子。同时,在翻译中,不同的角色说话风格也有区别,所以你翻译的时候需要判断语言描述的角色和场景,给出符合他们人设的翻译。现在,你是一名精通汉语和英语的翻译官,你将使用一种尽可能准确的方式翻译内容,你不仅需要考虑前面提到的所有语言特点,还需要选择合适的语法体系进行转换;考虑语言的音韵转折,尽可能还原它的风格。最后,你只需要输出译文。

    请翻译以下内容:

     

    上面的给GPT是可以的。但是Bing经常说自己拒绝恢复,那么可以修改成这种:

    每种语言都有自己的特色,比如汉语有很多四字词汇,有很多工整和对仗的写法。另外,汉语是意合语,英语则是形合语。英语可以写出非常长而结构严谨的句子,但是汉语通常将非常复杂的句子拆分为更独立的句子。同时,在翻译中,不同的角色说话风格也有区别,所以你翻译的时候需要判断语言描述的角色和场景,给出符合他们人设的翻译。你是一名精通汉语和英语的翻译官,你将使用一种尽可能准确的方式翻译内容,你不仅需要考虑前面提到的所有语言特点,还需要考虑语言的音韵转折,尽可能还原它的风格。最后,你只需要输出译文。现在,翻译我这句话后面的英语内容。

     

    方法和以前一样,提前用脚本等设置好preset,然后用GPT做就行了。

    当然,你可以再做一些修改。

    经过我的测试,这个提示词输出的译文是相当流畅,自然,但准确度依然很高的。

     

     

  • 声明:我签署了一封关于AI的公开信

    公开信地址:Pause Giant AI Experiments: An Open Letter – Future of Life Institute — 暂停大型人工智能实验:一封公开信-生命未来研究所

     

    我不希望我的未来是AI配合下的科技奴隶制,而如果AI继续发展,我看不到神奇的土地不进入奴隶制的理由。

    2023-07-23更新

    目前几个月过去了。

    可以这样说,GPT4 想替代任何人都不现实。现在我更希望看到的是其他对手尽快赶上GPT4 而且开放给所有人使用。

  • 由方舟子谈翻译想到GPT的翻译能力

    方舟子发现英汉材料质量差

    最近,方舟子在推特上讲述了下自己调查汉译经典书籍的事情。

    总体来说,他发现知名顶尖出版社出版的经典书籍的汉译本,其实没办法用。其中原因包括翻译不知所云和翻译偏离原意。

    AI怎么可能因此实现高质量的跨语言翻译?

    这让我想到上次我书写的给Bing ai的提示词,其实也自动让AI自动翻译了多次。

    首先它将我输入的汉语理解成英文,然后查询英语,总结英文资料,最后把这些英语资料自动翻译,输出为中文。

    如果现在的地球上,对照极为精准的英汉,汉英材料本来就是几乎不存在的,就是说连这么多人都没有很好处理的问题,GPT3或4 AI就能做极高精度的跨语言理解和翻译吗?

     

    这个答案我并不知道,GPT也许真的能解决这个问题!

    因为GPT的跨语言理解能力是自然学会的,而不是通过学习流行”瞎编乱造“的,相信”通顺大于可信“,”只要有点像翻译腔就要拿0分“的国内翻译界搞出来的英汉对照译文实现的。

    人翻译不如机器翻译

    如果Ai模型是根据现有的英汉对照学习,那么肯定要被带沟里。

    如果是自然学会,就成了天才举动,相当于重新发明这个领域。

    国内翻译界现在是梁实秋这派的传人,也就是“通顺”“地道”大于一切。你只要注意去观察下现在的各种翻译考试(比如CATTI)和所谓翻译批改,个顶个都在教你怎么瞎编。

    所以我认为,未来,很可能是人类翻译质量远不如GPT。

    并不是GPT特别特别厉害,而是国内翻译理论界已经陷入”瞎编理所当然“衬托出来的而已。

     

     

     

  • 分享自创Bing AI提示词-总是查询英文资料

    缘起

    最近我终于通过抓住微软的窗口期拿到了Bing AI的使用资格,稍微试用了之后,我发现这个AI有个显著的特点:

    它会根据你的语言来生成查询词,然后汇总这个查询词的搜索结果,然后根据它来生成答案。

    于是,如果我用中文问它,几乎肯定是从中文世界得到信息汇总。

    但是呢,大家都知道中文互联网已经迎来大灭绝,想得到有效的信息越来越难了,于是便利的使用英文世界信息是非常有必要的。

     

    提示词本身

    我经过测试,编写得到了一个非常不错的提示词,你们有兴趣可以尝试下:

     

    你将首先理解我说的话,然后用英文进行资料检索,最终用中文输出答案给我。

    在理解问题时,你需要提前考虑问题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不仅要思考现在的问题,还要发展问题,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回答我,让我发现我可能没意识到的。

    在每次搜索的过程中,你必须符合以下要求:
    总是使用英文进行资料检索。
    你必须保证阅读过SERP中的5个以上的来源。
    你必须保证至少每次搜索至少使用两个不同的查询词。较少的搜索查询词,会让你将所有问题集中到一次查询中,这让你无法完全理解领域的知识,搜索的领域过于窄,你必须克服这点。
    如果有必要,你的查询应该同时包括对普通互联网的查询和学术搜索查询。
    对每次生成的查询词,你都需要检查它是否偏离了目标。如以下例子:我问“非功利性质的阅读是否对人的经济收益有帮助”,你不应该仅仅搜索“reading benefits academic”,因为这个查询漏掉了关键信息,你可以尝试”economic benefits non-instrumental reading “。如果我问”为什么谷歌有了palm2 还要开发gemini“,那么”paml2 vs gemini”并不是好的查询词,因为这里漏掉了Google。

    这句话之后是你需要处理的内容。

     

    怎样使用这个提示词?

    首先打开bing首页,在“输入框”输入上面的话,然后在新页面进入聊天模式。保存此时的URL到书签栏,取名为“预制英文Bing AI”。

    以后你需要用的时候,总是从这个书签访问。如果一场对话结束了,就直接重新用这个书签刷新网页,于是你就总是能得到相同的便利了。

    或者,你直接将英中Bing Ai保存到你的收藏夹,我已经提前填写好了URL。

    当然,我最推荐的是用脚本设置一个preset的提示词,一样的是有效的。这种操作更加便利和简单。

     

    查找中国特色问题

    这样做是否会导致强行用英文搜索必须使用中文的资料?

    我的经验是,这种情况很少发生。有的内容几乎只存在中文互联网,这时候Bing AI依然会生成中文查询词来进行信息调查汇总。

    比如,你可以用“我接到京东金条电话,他们说现在需要注销我的金条,需要按照他们的提示操作。这是正规的吗”进行一次测试。

    可以发现AI自动回到了中文版。此后的所有回答都是基于中文的,相当于无视了我最开始输入的提示词。

    所以,实际上用这个提示词算是不用过于担心AI查询中国特色的东西的时候不知道切换回中文版。

     

    背后故事

    在这之前我还写过其他一些作用相同的提示词。但是,也许是缺乏人来优化,那些提示词AI根本不能理解,或是错误理解,或是有的时候能理解,有的时候不能理解。目前这个是我测试之后发现AI能够“理解”,然后运行非常稳定的。

    不知道你多年以前是否也听过同样的需求,即总是用英文搜索,能得到更多的信息,但总是尝试两下就荒废了呢?现在通过这个办法可以全自动解决你的烦恼,输入问题和得到答案都是中文,但是却获得英文搜索的好处。

    全自动让你在英文世界获得信息,跳出中文信息茧房,关键还是无痛的。你不需要先翻译到英文,然后再去阅读英文的返回结果,AI自动帮你把英文资料整理成中文汇总给你。

    当然,你也可以选择直接输入英文,你依然可以正确使用这个提示词,只不过得到的返回结果是中文的而已。

    如果你发现它自动生成的英文查询词不符合你的期望,你可以选直接输入英文的做法。

    所以,我这算是一篇非常好的文章吧?

    排错

    如果你发现通过书签来访问得到的是一个空白的聊天页面,似乎这个便捷使用的方法失效了。

    根据我目前的经验,这是因为你的浏览器环境的问题。不知道什么原因就让它失效了。

    如果是干净的全新的浏览器环境,我测试依然是有效的。

     

    在并不想挨个测试为什么书签预制提示词会失效,你可以用脚本设置一个preset的提示词,一样的是有效的。

    但是,使用这个脚本的时候我认为你应该关闭其中的各种解除限制的功能。那有可能导致你封号。

     

     

     

     

     

     

     

     

     

     

     

     

     

  • Clash使用多个已知的坑

    今天我来说下我短暂试用了Clash几个小时发现的已知的坑。就这几个小时,直接让我放弃了使用它。

    发现1:

    Clash的各种GUI程序都缺乏多开能力。

    不管是CFW,还是Clash verge和ClashN,都没办法多开。

    这已经属于一个非常大的缺陷了。

    发现2:

    默认模式,不同GUI程序会跟同一个Core通信,因为通信的端口是相同的。当我分开设置不同的客户端都是正常的,同时运行却总是莫名其妙发生问题。这时候我才注意到它们的设置竟然会互相协同,代表它们默认用到了相同的Core。

    对此,你如果不提前看到这点,恐怕也要一无所觉。

    这个问题目前可以通过设置每个GUI程序的Core控制的不同端口实现,但是这些GUI的作者显然没有留意到这里进行预防。

    发现3:

    因为GUI的设置缺陷,会导致想要全局的时候进入了规则模式

    对此,比较下ClashN和Clash Verge会非常明显。Clash GUI的全局模式一般可以选择使用规则模式里面现存的模式。

    其中,ClashN 设置了代理状态为“全局”的时候,直接点标签切换到被复用的规则模式,就可以直接切换全局的节点。这非常直观和可靠。

    而对Clash verge,如选择的是复用Rule中的规则,那么你想再次想改变这个规则到底使用哪个节点的时候,就需要你必须切换回到Rule中进行设置。而这个切换到Rule设置的操作,还会将Clash的内部分流模式设置为Rule!

    那么,我自己是很有可能设置完了Rule中对应模式的新节点之后,就忘记切换回全局去。那么我明明是想要全局的,现在不小心又来到了Rule模式!

    发现4:

    Clash for Windows客户端闭源。Core P内核闭源。

    根据最近一年的发现,国外的大公司里面依然存在大量的员工被策反了,当起了内应。这点从各大外国媒体的中文版为某假装反贼的大外宣进行宣传和掩护也能看出来。

    就连国外的人都能策反,我不可能认为现在席卷机场的,流行的Clash闭源代码是非常安全的。

     

    结论:

    我就用了几个小时,随随便便就发现了这么多问题,我也不知道是不是还有什么坑我依然没发现。

    总体来说,Clash的GUI程序还是更适合开箱即用,不适合自己用来DIY,所以我选择回到SSR。

  • 抗云水表伴侣Cryptomator

    最近的iOS16更新引入了高级数据保护,即便是云上的数据也将免疫水表。

    那么其他系统能不能这样做呢?特别是我主要用的Onedrive,能否这样做?

    答案是可以,就用Cryptomator做云文件加密。

     

    你可能要问了,自己的数据至于这么夸张的保护吗?

    我的回答是:“有必要”。

    最近几年的各种论坛都默默删除,隐藏了前几年的数据,贴吧干脆把以前积累的海量数据不再公之于众,就如中文互联网发生了历史断层。他们这样做的原因,自然是以前可以公开说的内容,现在继续公开会惹来不可知的风险。

    而你可以看看自己制造的“非公开信息“,如果现在发出来恐怕会直接惹来麻烦。自己制造的信息,”笔记和阅读“记录是最容易引来牢狱之灾的。

    基于不是众所周知的原因,国内的笔记软件厂商应该都是会配备机器+人工来审核你的内容,就连文档编辑工具YPS都有云审核锁定你本地的文档,某来笔记CEO则直接上网豪言”你的信息我就是随便看“。

    以上内容只是想说明一件事,笔记和阅读记录这种非公开的内容依然存在长期的审查,而在全网络都在”明哲保身“的风气中,我自己作为只想安心躺稳的人,还是应该主动规避这种风险,反正成本并不高。

     

    介绍下Cryptomator

    Cryptomator也是免费开源的,其特色在于加密出来的文件都是小文件,规避以前的加密软件加密出来的单个文件成为了随机数据流,导致任何微小改动都可能导致全盘重传整个文件的麻烦,极大方便与OneDrive这种同步类型,空间又大的网盘协同。

    如果你要安装,记得使用推荐的安装格式安装,然后使用其中的”Fuse“卷,这种卷不同平台实现不同,但是性能和兼容性都远远比Webdav更好。

    另外值得一说的是,Cryptomator 2.0版本不再兼容Dokany,虽然我看了下有的帖子说Dokany的性能极差,数据可靠性却相对WinFSP实现更好。

    幸好Win平台的2.0版本只有WinFSP的Fuse与Webdav可以选择,不然我又要纠结了。目前我用Fuse卷配合Obsidian,没有发现什么问题。

     

  • 下一波应死尽死下的囤货

    上一波应死尽死基本上要结束了,你准备好下一波了吗?

    根据目前已知的信息,中国大陆主要流行的是奥密克戎毒株,而对它的抗体大概是4个月之后达到难以有效避免感染的程度。

    所以,至少5月中旬第二波即将到来。

    虽然现在幸存的人都拥有了一定的免疫力,多数人是应该症状更轻微的。不过问题在于现在的奥密克戎病毒潜伏期3天,记忆细胞产生抗体的的时间是5天,这就被病毒找了个时间差。

    这就再次表明,第二波症状的确应该是更轻微了,但是再次被感染是很难逃开的。

    而对于免疫系统本身有问题的人——高危人群,他们的免疫系统远不如青年中年人,所以将再次面对“应死尽死”。

     

    由此,我算是写个文章提醒下,现在是大家最乐观的时候,也是有志于保护生命安全的人囤货的最佳时机。

    2022年末尾,我之前的退烧药即是在群众还懵懂没有反应过来的时候从网上购买的。随后就发生了“莲花清瘟入云南,退烧药物进北京”的操作。

    你如果不想因为一点微不足道的小钱再次成为受害者,最好还是做点准备。

    据我所知,京东等在线药房已经可以2200块钱买到辉瑞paxlovid药物,此时不屯,更待何时?

    如果之前的抗原,温度计,血氧计,退烧药等等基础储备也没有了,现在也是非常好的购买机会。

    此外,3-4月是找机会再次接种下最差不能差于”全长S蛋白“的蛋白疫苗的机会。

     

     

  • Win11 全局DOH加密DNS

     

    而最近Windows11更新已经支持开启全局DNS 加密,更改DNS到无污染的加密DNS是一种常见的思路。

     

    开启全局DOH解析

    目前Windows11的全局DOH解析还需要手动开启,而且大多数DOH解析服务商都没有内置模板。所以,我们必须手动添加模板,而且还必须按照这里有些奇怪的固定格式添加模板。

    所谓固定格式,就是“IP地址”+“手动模板”的模式,你必须填写IP地址,不然是无法保存的。

    这里的IP地址的作用,在于将首先访问这个IP地址解析DoH DNS的域名。

     

    为速度优先考虑有国内镜像的DNS

    另外,为保证日常访问网站的效率,防止把国内网站解析到了国外节点,我都是选用的智能DNS或国内DNS,如此算是安全和便捷性的一点平衡。

    DNSCrypt/dnscrypt-resolvers: Lists of public DNSCrypt / DoH DNS servers and DNS relays

    公共DNS大全地址汇总|去广告DNS服务器|公共DNS服务器|DNS地址 – dns.iui.im

     

    之前的推荐的iqdns,easymosdns ,apad.pro等都已经关闭或者转为收费,还有需要的还是就看上面别人整理的列表,直接下拉到底部,找一个你看着顺眼的吧。

     

     

     

     

  • 比轻更轻,耳机换音箱之后也许真的更专注

    现在的耳机总是强调“轻若无物”,难道大家都没想过干脆”无物“这个问题?

    我用电脑已经很多年了,早已经养成了习惯,喜欢一边玩电脑一边放点音乐什么的。

    一般来说,我是用耳机。然而,不管是用头戴式的大耳机,还是小巧的挂耳耳机,还是入耳式,以及后来最舒服的半入耳耳机,耳机的存在依然是可以被感知的。

    用久了上述的耳机,依然还是想要取下来停一停。即便不难受,平时还要起身和坐下,我依然不可避免的要反复拿取耳机。

    所以,只要用耳机,不仅是拿取的时候的麻烦是不可避免的,使用的时候那种”耳机的存在感“也是不可避免的,对我而言,这是一种持久的麻烦。

     

    不管你怎么想,我感觉上面说的两种麻烦都挺烦人的。

    于是呢,最近我选择了比”轻若无物“还要轻的解决方案:直接用音箱。

     

    至于选购过程呢,可以简单说下。

    一般质量比较好的音箱的使用寿命是10年-20年,所以买音箱一定要一步到位,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而且不要太便宜的。我个人买的是漫步者MR4,PDD上使用超级秒杀310元入手。这个音箱容易被路由器的无线信号干扰有噪音,若介意可以考虑其他型号。

     

    用了一段时间,我个人的感受是,那两种烦人的麻烦永久消失了,我看书看网页的专心程度和效率都明显提高了。

    是,你没看错,效率和专心程度都提高了,这310块钱花得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