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相信辱骂自己是合理的激励

今天我脑海中突然闪过一个思绪,想到了一点往事。

上高中的时候,我听关系挺好的一个前舍友说了他一个女同学的故事:她下课了也不去玩耍休息打闹,自习整理错题本也不是整理错题本身——而是不断写下自己“连这都要错,真是垃圾”之类的话,通过评价自己是废物来“激励”自己。

这故事一说,我们都感觉挺搞笑的。但是现在仔细一想,这种类似的操作,很可能是这地方的文化比较常见的。

我相信大部分身陷抑郁的人,都被“长辈”提及过以下内容:

你就是废物。
你就是垃圾。
白养你这么多年。
养你有什么用。

也许,这些“长辈”,还觉得自己是“为你好”,是在“激励”你。

如果有人觉得上面的话还过于常见,那么下面来自平等关系的评价:

这人果然是个傻S13。
那人就是个废物。
他就是什么都做不好。

放在平等的关系中,当事人也许不会说这是为你好,但是会说“他的确就是这样”。

对当事人自身,同样会产生类似的想法:

没做好这个事情,我就是垃圾。
没做好那件事情,我就不配活,就应该重开。

当事人也许会相信这是合理的,罪有应得的,而且会让自己变好。

你们相信以上观点吗?
辱骂和攻击到底是一种有效的激励方法吗?

我也学过激励相关的内容,如果辱骂真的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激励方法,那么它肯定已经风靡全球,早就写入了教材。
如果辱骂是有效的,我们也不会被教导要“有礼”,而是要尽可能具备攻击性。

所以,显然,辱骂绝对不是一种有效的“对你好”的方法。不管是来自前辈,还是同级,还是自我的辱骂,除开让自己不断的抑郁焦虑,我没看到什么益处。

其实,某件事情失败并不能说明人是废物,毕竟在宇宙中,应该不会找到什么智能生物,可以无差错做好一切事情。

关键的问题,在于当事人的想法需要转变。

如果当事人相信人是可以改变和成长的,就不会再相信别人发送给他的“你是废物”,“你永远这样”是有根据的,也不会相信自我攻击中的“我是垃圾”。

同样,既然相信人世间很多事情,是可以改变的,就没有必要纠结于为具体的事情寻找“责任人”,不管这个人是其他人,还是自己 ,而是更应该关注事情具体的解决办法,尝试解决它,修复它。

下面摘录一段文字,可以作为本文结尾。

第3章提及的那项研究表明,拥有成长型思维的人,对他人的攻击性会降低。有意思的是,这种变化是源于人们自我感觉的改变。根据该项研究,具有固定型思维的人认为自己无法改变,因而对自己行为的羞耻感更强、更有攻击性。一旦他们知道任何东西都不是固化的、都是可以改变的,他们的自我羞耻感就会降低,也就会改变对他人的看法。他们不再把他人甚至是敌人看成天生的坏人,而是把他们看成做出了错误的选择但可以改变的人。因此,他们的攻击性倾向会逐渐减弱,取而代之的是宽恕。
这种深刻的变化,源于开放的观念和开放的心态。转变观念——不是抗拒而是接纳差异性和大脑生长潜能,人们的互动交流方式就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对于这一点,也许我们才刚开始理解。我们已经清楚,转变观念,可以提高学习成绩、减少冲突。如果学生相信人人都可以改变和成长,应该尊重不同的想法,那他们合作学习时就会改变互动交流的方式。

以上摘录出自“学习天性”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