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度归档: 2025 年 6 月

  • 为何变胖?多吃其实很有好处

    对于经常上网的人来说,很容易发现一个事实:抑郁的人,好像很容易变胖。

    除开少数已经穷到吃不起饭的(这种情况也能刷到一些),其他的人,似乎非常容易沉迷某些外卖,奶茶,探店等等。体重随之暴涨,实在是非常容易的事情。(并不是所有人都如此,有不少人是有钱也会体重下降)

    压力大的时候,不仅是会导致压力激素的增加等等直接对人的伤害,间接的一个效果,就是导致人的暴饮暴食或者物质滥用等等,这进一步会伤害当事人的身心。

    在第三方的视角,当事人似乎很傻,而且怎么都不听劝。

    但是,谁理解过当事人的视角呢?

    在当事人自己看来,生活已经如此凄惨,就不能稍微犒劳下自己吗?就不能奖励下自己吗?

    对美食的吃喝,以及性,也许是人类所能获得的,最根本的两个奖励。它们不需要依赖第三方,不会伤害第三方,完全可以在毫无依靠的情况下,独自即获得享受。

    现实中的压力和绝望,终于,可以在这两项活动中获得暂时的解放。

    对有的人来说,这不仅是解放,还是唯一可以获得的奖励。在痛苦的一天,或者劳累的一天后,人应该获得某些收获。但是,除开这两样,还有其他的吗?

    不仅是直接的奖励,有时候还会有微妙的收益。

    例如,总是有人说这样会伤害自己。那么,如果坚持这种即时奖励,不仅是暂时愉悦了自己,还证明了自己有对自我生活的控制权,有自主掌控感,这不是证明自己不是他人的奴隶吗?

    这是扯淡吗?当然不是。“心理学家兰格和欧文·詹尼斯(Irving Janis)在1979年的实验中把住在养老院的老年人分为两组。他们鼓励其中一组被试对自己的日常生活做出各种选择;另一组则没有选择,并鼓励他们任由养老院的职员照顾。结果显示,有选择权的被试更快乐且健康。18个月后,有选择权的这组只有15%的被试去世,而另一组有30%的被试去世了。”

    能让自己长胖,也许是当事人对自我生命少有的自主时刻。

    所谓不听劝,也许,就是一种机制。

    这也部分程度上说明一个道理,劝说别人改变是很难成功的。因为“劝说”,已经伤害到了他人的自主权。不经过自身思考,自我选择,自我决定的道路,外人的“帮助”反而似乎有害。

     

  • 沙耶之歌:强烈的感情的注定无结果

    最近心情有点起伏,于是在搜索了电影游戏之后,我决定玩玩游戏。

    这次选定的是“沙耶之歌”这款我早就听说过,但是一直没触碰的游戏。

    我不想讨论这游戏的部分情节设计上人为制造感强,很多地方过于牵强和刻意的问题。

    沙耶来到人类世界,学习到人类的爱情理论之后,“误以为”繁衍是注定需要爱情的,于是一直违背了她作为创造物的本能,也是最开始和最后的任务——繁衍。

    也是最开始和最后的任务——繁衍。,根本无法产生爱情。结果后来刚好遇到男主,沙耶又以为,只要是可以正常看到她的就可以产生至少还算良好的关系,于是对邻居进行改造,结果却发生了强暴结局。

    游戏到这里,作者故意堵死了沙耶找寻其他个体的爱的可能性。本来,沙耶将永远苦于孤独,永远在对世界的绝望中。

    后来男主和沙耶的双双殒命结局中,沙耶和男主是与对方互相唯一的,不可替代的。

     

    这个结局中,双方有最强烈的感情,但是并没有导致繁衍,反而导致的是悲剧(毕竟这个结局中,还是有抢救下的可能性的,过早的自裁反而导致悲剧结局)。

    实际上,沙耶的最初观点——需要有爱情才能繁衍,并非对人类社会的真实描述。

    如果她真的看过人类社会的例子,就应该知道一个事实:

    繁衍后代的,通常谈不上爱情。强烈的爱情,通常不产生后代。

    如果你不服,不妨回顾自己的人生。你当初真产生过爱情的,你们有后代可言吗?白月光将永远只留在过往的记忆中。

    你再看看小红书或者现实生活中的相亲生孩子的,他们真的有感情吗?双方只不过是在互相物化对方,在为“晚熟鸟”找一个依靠而已,根本谈不好爱情。

    以上内容有点眼熟,不得不让我想到弗·谢·索洛维约夫在“爱的意义”中的内容。

    为沙耶设计的这项情节,反而指向人类爱情的另外一面(以下几句话为摘录):

    对恋爱者而言,恰恰努力要无条件地将对异性的占有,当成唯一的,不可替代的,如同目的本身一样。那一位应该对他具有特殊的吸引力,在他看来,某种特殊性、不可替代性、唯一性、独异性是最高的幸福。(性爱使)两性在最高程度上达到恒久联系的融合(像鸟儿一样)和紧张的激情。
    正如我们所见,1.强烈的爱情往往是没有回应的;2.假如有回应的爱产生后代之前,便已走到悲剧的结局;3.幸福的爱情,如果它非常强烈,通常也同样会成为没有后代的爱情。而在那些强烈的爱情异乎寻常地产生了后代的罕见情况下,他们的后代也显得十分平庸。


    分割线

    爱情最初的产生当然是为了后代,但是后来爱情让对方成了唯一的,不可替代的,反而阻挡了后代的产生。产生后代的结局在爱情上通常很平庸和普通。

    沙耶和男主的殉情结局,也只应该发生在这里,不然,就应该是“爱人的前提是自爱,所以自己的生命永远比对方重要”,如果相信如此,殉情一说也就绝对不可能发生了。完全是条件比较,连付出都认为是自己吃亏,又怎么可能舍得自己的生命呢?

    这点,也是从来没有过强烈爱情体验的人,所绝对不会理解的。这样的人成为主流,我们就只能看到一个充分自恋的社会,强烈的爱情也就从人类彻底消失了。

  • 自尊与自我价值:魔鬼的世界,无条件的价值

    在理性生活指南(我之前分享过我制作的OCR和AI 译本)中,有这样一段话:
    (篇幅问题,英文已经删去)

    成就与内在价值本无关联——除非人为强行定义。若因某事成功便自视”更优越”或”更伟大”,或可暂获”更有价值”之感。但成功丝毫未改变你的本质价值,失败亦无损你的本我存在。实现目标或可提升幸福感与效率,但”境遇改善”不等于”人格升华”。若执意使用这些贫瘠词汇,你的”善良”、”可贵”或”值得尊重”仅源于你存在本身,源于鲜活的生命力。借物质成就提升”自我”实为虚妄——错误认定自己比过往”更优越”。所谓成就带来的”骄傲”多为虚妄:愚昧地相信无成就即无价值,同样愚昧地认定有成就便具人格价值。

    成就或可带来显著收益,但对成功女神的狂热崇拜常伴随痛苦。执迷成就者常突破生理极限;忍受本可避免的痛楚;鲜少给予自己放松享受的时间,亦无暇体验更丰富的人生。他们甚至可能过劳致死。若真比常人更热衷工作(如我阿尔伯特·埃利斯每日创作十六小时),自无不可——但如我罗伯特·A·哈珀则鲜少如此。

    对成就的疯狂追求通常反映亟需超越他人的病态心理,以证明自己表现相当或更优。但你就是你。若执念于超越他人,便无法作为”你自己”(实践真正热爱之事)存在。

    若过度追求成功且恐惧失败,你将畏惧冒险、犯错、行差踏错或尝试真心渴望之事。执着卓越成就,只会留下可悲的窄径:要么犯错后陷入抑郁,要么因恐惧犯错而拒绝尝试并自我憎恶。不切实际的高远志向不仅注定失败,更孕育对失败的恐惧——其危害往往甚于失败本身。


    分割线

    成就与人的内在价值无关,成功不代表价值的增加,失败也不代表价值的减损。

    这条观念,我可以肯定说,与目前(2025)绝大部分中国人的观念是不符合的。

    在中国人的观念中,人的价值就来自于成就,而成就来自于努力。

    如果坚持这套标准,那么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的结论:

    如果我努力,我就有成就,那么我就很有价值。
    社会底层的困境,原因皆在于当事人不努力,他们本质上在道德上是低劣的。
    如果我没有成就,我一文不值。
    如果我没有价值,就说明我没有努力,那么我就是低劣的,我就不值得被爱,也不值得被关怀。被嫌弃也是合理的。
    我不能失败,因为我不能失去价值——这不仅否定我的价值,还否定我的道德。
    成功与否是相对的,所以我的价值也是相对的。于是,外部验证和社会比较,是正确的自尊和价值来源。
    虽然我每日都担心滑落到低劣,但是这种累是人生的必要。
    我不能衰老。
    我本质上比其他人高人一等。我可以肆意评价无价值的人,因为他们是低劣的。
    我需要比其他人高人一等。面对他人,我必须时刻进行攻击,因为这些人不仅是潜在的对手,也是社会比较的一环。
    我认为不平等是努力和道德的结果,这种不平等值得被保护。
    我反对任何试图缩小社会差距的政策,因为他们会奖励低劣的人。

    这套“有条件的自尊”和“精英主义”的观点,我相信是现实世界大部分人,尤其是没有经过人文教育的人所深刻拥护的观点。

    在条件好的时候,当事人虽暂时获得成功,却永远无法获得内心的平静,因为每天的生存都是一场负担。去追求自己内心想要,但是没有收益的事情?那绝对不可能。时间这么少,哪里有空去做呢?哪怕活成一个KPI机器也在所不惜。

    如果闲下来,失去价值,不仅自己不能原谅自己,连自己的父母,伴侣,后辈都会嫌弃自己。而这些嫌弃,还是合理的。

    虽然,本质上自己的外部处境和部分内部处境,都不是自我能控制的。糟糕的职业环境,经济衰退,坏运气,基因病,都会让所有的努力付诸东流。
    到那时,当事人不仅要面对自我价值的崩溃,还要面对内心无尽的煎熬——价值体系都崩溃了,自己完全没有价值,他不值得任何人的爱。

    于是,焦虑,抑郁必然伴随这样的个体。

    当事人不断的自我贬损,自我批评。当然,也不断的贬损他人,不断的批评他人。对他自己永无宁日,对家人也是永无宁日,对所有人,他的存在,都是“很有价值”,但是“很不舒服”。

    但是我们看看这个世界呢?现实世界的各种机会,往往不是独立的,而是互相关联的。

    谁还不知道,就连学术都是家传生意?如果从小生活在学术世家,那么长大了从事学术的机会也大很多。如果从小周围有特定的榜样,那么自身长大了,也会更加靠近榜样。

    学术这种事情,和钱还不是直接关联的。毕竟,很多人眼里,钱就应该传家,直接就能转换成后代的“成功”。

    你知道吗?在富人圈,男孩9岁才上小学,早已是公开的秘密。

    出身优越的个体,自然拥有更好的教育、资源和人脉,他们在“公平竞赛”延续的特权循环,甚至不被其他人当成特权。

    如果坚持那套有条件自尊和精英主义,可以肯定说,所有人都不可能得到好处。暂时有好处的人,无法获得内心的安宁,至于没有失败者,则陷入永恒的自损。

    它让人自恋,让人比较,让人贬损他人和自己;它否定友善,同理心的必要。

    这是一套只应存在于黑暗世界的价值观,与任何文明都不可能兼容,也必将被文明抛弃。

    我希望所有人都去了解和学习“人的价值源于其存在本身”,无条件积极关注(Unconditional Positive Regard, UPR),无条件的自尊和价值。

    学会自我关怀和关怀他人,对自我更加友善,对他人也更加友善。

    希望你们都能做自己,不用担心无止境的比较,不小心就活成了他人,不小心失去了自我。

    “奇妙的悖论是,当我接纳我本来的样子时,我就能改变了”(The curious paradox is that when I accept myself as I am then I change。

    人人生而自由,在尊严和权利上一律平等。

    ——世界人权宣言

  • 如何理性生活?一本1975的老书打败一堆新书

    我去年在逛亚马逊的时候(指2024),发现有人在比较新的书下面说A Guide to Rational Living是他阅读过的众多类似书籍中,最实际可用的。

    我一查,竟然是1975年的书。这本书的评分确实是字面意义上超过一众后来者。

    一本几十年前的书,究竟有什么本事,可以击败几十年后的后辈呢?

    通过一番搜索,我发现这本书只有图片PDF,或者图片EPUB,是没有纯正的图文版的。从观看体验上来说,那不是一般的差。

    于是我昨天(指2025年4月初)用MinerU 自带的飞桨引擎,跑了一遍全书OCR,然后用pandoc以及其他后处理工具大概生成了一个图文版的EPUB。

    在后处理阶段,我还是做了下基本的内容和元数据修复的,但是没心情做“精校”。我看了下,目前的错误主要是偶尔有个字母识别错了,或是没有将单词正确的分开,导致了“连词”。

    这种问题,本质上非常微小,不会影响人类和AI对内容的阅读理解,所以也不是太值得精心修复。

    于是,我得到了英文OCR版,以及我用OCR的英文文本,使用大模型翻译(配合我自己的提示词)了一个中英对照版本。

    另外,刚才我发现这本书有中译本,更有需要看中文的人,可以考虑去看中译本。

     

    可以查看以下链接:

    https://wwsf.lanzouu.com/b00zxol6sj
    密码:86h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