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度归档: 2025 年 5 月

  • 写作者不可被制造

    今天刷某🍠,又发现一个号称一个月稿费(或含稿费)6万(有时写3万)的视频博主。

    内容包括自己开多个民宿运营,还要做各种一看就费时费力的早餐午餐晚餐下午茶,以及,在阳光下跑到花园前用笔记本写稿。

    看到这里,如果你有一点生活经验,都能对于知道现在的液晶显示器,应该还没有哪个笔记本有能力在阳光下能看清文字开写小说。

    再看了下这人的主页,挂的是如何使用deepseek写小说变现,小说写作的几个套路等等,反正价格不算便宜不算特别贵。

    相信明眼人会有自己的评价。

    写作者真的可以被制造(be made)吗?

    如果你看下斯蒂芬金的“论写作”,很快就能理解他的答案。

    真的不能。写作也要天赋,这种天赋到底是什么呢?

    为了说明这点,可以正好用下斯蒂芬金自己儿子的故事。

    他儿子看了电影受到启发,想要萨克斯,于是还报了个班。几个月后,他们停止了培训课程,结果大家都松了一口气。

    原因很简单,他儿子没有那种天赋——那种不需要人指导,就能主动去学习,练习的天赋。至少在萨克斯上他儿子没有。

    看到这里,你可能马上就想到了,现在不是有“刻意练习”理论吗?

    刻意练习最适合的是那种界定清晰的,可预测的任务。当然其他的也不是不行。

    最大的问题,就是这种练习枯燥乏味,如果当事人没有之前说明的那种天赋,那“刻意练习”整个过程涉及的几千小时的历程,对于当事人完全就是一场折磨。

    最后得到的,不是“爱”,而是“恨”,他/她这辈子都不会再愿意触碰它。

    在某领域取得成就的精英,其实主要是依靠的“Harmonious passion”(和谐激情?)驱动。

    练习对他们来说,不是一种“应该”,不是一种外在的强加,而是一种他们自愿的,乐于的,为生活增加色彩的活动。

    练习对他们来说,不是一种源于外在的强迫。

    包括之前我看的一篇文章,讲述数学成绩好的人,一般就有个特点:他们会自己主动去寻找学习资料,并不是等老师送材料上来。

    看到这里你明白了吗?

    写作需要的天赋,按照斯蒂芬金的观点,其实是大量的阅读,观察,写作。斯蒂芬本人,抓住一切机会读书。

    大量的这种自我时间投入,不仅让他抓住突然出现的灵感,构建情境和强烈的情绪体验,还让他发展出自己的语言偏好。

    按照斯蒂芬金的说法,喜欢陈词滥调,喜欢矫饰语言的人,喜欢堆砌各种副词和无意义意象的人,阅读量肯定不怎样。

    不然谁会喜欢那些陈词滥调呢?

    这不仅是个品味问题,更是个阅读量问题。他说他已经几十岁了,没时间继续阅读那些垃圾来浪费生命。

    如果有志于写小说的,最缺的其实不是去搞个写作培训班,学习各种剧情套路。而是大量的阅读和思考写作。

    这里的大量,是真的大量,但凡有空闲机会都投入其中的大量。

    你都这么搞了,还有功夫天天折腾各种“精致早餐午餐晚餐下午茶”,还有时间拍视频剪视频搞vlog吗?

    所以,回到写手能否被制造的问题。答案就是不能。

    因为各种“剧情设计技巧”可以学习,是否能沉迷在阅读当中,这是不可学习的。

    各种写作培训班和培训书,只会告诉你这可以挣钱,不会告诉你到底什么样的人才有可能扎根。培训班给与虚假的希望,却对最根本的问题避而不谈,毕竟你的利益和他们的利益并不等同。

    大多数人看了各种写作“技巧”,不过是在浪费生命在自己没有“天赋”的事情上。

    激情是否存在,是否能乐在其中,属于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

    再提及下微信读书的排行榜功能。

    自从2016年我开始用微信读书,排行榜上的人就是那几个,到现在快10年了区别也很小。

    偶尔有人因为事业心会冒出来一阵子,几个月或者一年之后他们也会消失得无影无踪。

    如果你对这种描述不服气,不妨自己也去观察下。

  • 现在看书的方式确实是变了

    以前在学校的时候,通过淘宝双11 和 京东图书买了好多,基本都是2-3折,贵一点我都是不买的。话说图书馆都有书,干嘛还自己买?

    一个是当时图书馆图书推荐购买系统,买书需要时间,二个是没办法写写画画,不适合我的习惯。另外我当时推荐图书馆买的一些书,国内好像都已经下架了,万万没想到。

    再后来当然就是搬家难题。还好当时我就已经掌握了用邮政普通包裹寄送的小技巧,不算特别贵,但是依然很重,很麻烦。在当时,就已经开始逐步看电子书了。

    不过那时候主要是超星系统的扫描电子书,体验相当不好,后来才出现EPUB(当时还是很多民间自制的精校版),然后是出版社级别的原生PDF和EPUB(AWZ3)。

    好吧,暴露年龄系列。

    电子书阅读,好处是随时可以看,写写画画,二次查找也方便,还可以复制粘贴到笔记本(obsidian)中,还能随时复制出来放AI系统对话和继续了解。

    最重要的是成本真低了,也不担心搬家难题了,唯一不好的就是,书籍的“装饰”属性是真没了。

    不过,很多时候,如果当事人离开人世了,包括书本在其他人眼里都是废纸。

    当事人视若珍宝,如果后人不喜欢书,那就成了废品收购站的货,想想多可惜。电子书的话,一了百了,没这个烦恼了。

    反正现在我是用的Calibre作为阅读器,我相信这个软件的寿命能熬死现在小红书上的绝大部分用户。

     

     

  • 无意义内卷与教育新方向

    如果你去过抑郁相关社群,那你很容易发现一件非常惊悚的事情——青少年是这个群体的主流。

    实际上,如果你不是未归国华侨远程关心中国,就很容易知道中学和大学已经成为抑郁重灾区。

    就在之前,我经常在论坛上,发现现在连小学都只能睡觉个位数的时间,晚睡早起竟然已经成为部分小学生的常态。

    从直接的点来说,这是非常不人道的,不仅是违反人类发展的基本规律,而且属于无意义内卷——当其他人开始钻研偏题怪题难题的时候,剩余的人唯一出路就是继续加码和跟随。

    于是大家都不睡觉,过超高压力的生活,最后卷了个寂寞。反正高等教育资源和经济上的资源供给也并没有增加多少点,无数人被迫参与内卷,放弃了游戏和基本的人格发展的机会却是百分百肯定的。

    其实,从现在的研究发现,影响未来收入很重要的因素是人基础的“品格技能”。标准化考试成绩预测力属于相当差的,美国很多高校已经不再看SAT成绩,即使申请人提交了也不看。不出意外的话,这将是未来人类教育的趋势。

    中国教育体系,最大的问题就是初级阶段各种偏怪难训练过度,但是在大学阶段训练过少。这不是我的观点,而是海外教育界的观点。对这点感兴趣,可以看看“亲历美国教育 三十年的体验与思考”。

    在基础教育阶段,全球对学生最好的也许就是芬兰教育体系。芬兰教育系统在上世纪改革之后,一跃超过诸多传统教育大国来到世界顶流。按照芬兰的说法,“我们没有一个大脑可以浪费”。

    总的来说,芬兰教育体改革,实现的是“硕士教育教师+最新学术交流+长期的负责教师+教师具有自主决策权+团队通常还包括一名心理学家、一名社会工作者、一名护士、一名特殊教育教师”。

    可以重复说,芬兰教育体系是对孩子最友好的体系,是全球最顶尖的,这方面就算是美国也不如芬兰。

    但是小红书上不一样,有很多人认为自己比谁都懂教育,天天发表“芬兰都是公知吹的”,“别反思环境,多反思自己”这种言论。

    反正世界上就没有比他们还懂教育的,尤其是自己出身不错,就绝对禁止其他人获得更好的路。
    “什么?有人出路不好?多多反思自己,别反思环境”。

    这些人跟华人川粉很像,自认为比谁都懂美国,注定的结局,就是孩子长大之后跟第一代川粉彻底决裂,反目成仇,而第一代移民还以为自己比谁都懂呢。

     

    PS:本文是3月初写的,开始是发表在我的社交平台账号上。本来完全是没人去看的,结果过了半个月平台运营也许是看上了这篇文章,开始疯狂推流,但是过了两天就被人恶意举报了。

    现在继续发表在我的博客和公众号上。